行业新闻
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新准则取消完工百分比法)
2022-01-09 16:19  浏览:1

会计是一门语言,分析公司的语言,我是自学的这门语言。在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我的会计知识比较“简陋”,并且在分析公司时经常“避重就轻”,所以我一直想怎么精通这门语言,直到找到《财务诡计》。

《财务诡计》并不复杂,但是它给了我一个新角度。

之前我是正向角度,利用财务报表分析公司竞争优势,忽略公司财务报表造假可能。为了避免“踩雷”,我选择研究那些耳熟能详的公司,因为这些公司被很多人研究很多遍,财务造假的可能性比较低。

正向角度用久了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但现实并不这样。更何况有些公司不需要造假,而只是在会计规则的规定内对报表进行调整,就能做出漂亮数字。如果不知道这些方法,就会陷入过度乐观,最终付出惨重代价。

《财务诡计》是一个反向角度,它罗列了很多调整报表甚至造假的方法,当我们学会这些方法,再遇到异常数据或行为时,我们就可以判断公司是否造假。

这篇文章我摘录了《财务诡计》的第一个诡计——盈余操纵诡计,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操纵利润表。

因为我没有案例,所以没有加入自己的思考。

这篇摘录的目的还是学习。如果你对《财务诡计》感兴趣的话,可以买这本书详细阅读。

盈余操纵诡计

第一种:过早确认收入的方法

1.在未完成合同中的主要义务时就确认收入。

当涉及新收入的消息披露总是发生在一个会计期间刚刚结束时,我们应当合理怀疑公司是否过早确认收入。

警惕那些延长季末报告期的公司。

为达到预期变更会计政策。首先,公司开始较以往更早地确认收入——在发货时确认,而不是在交货时确认。其次,它开始将给客户的奖励或“折扣”当作费用,而不是作为收入的减项。

知识点:回旋镖交易

当钱在交易的安排中双向流动时,从卖方到买方,又从买方到卖方,我将这种交易称为回旋镖交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合理怀疑双方交易的合法性。

2.以超出合同规定的工作量来确认收入。

变更收入确认的会计政策以更早(或者更多)地确认收入。

当使用完工百分比法时,变更会计估计和假设。当一家公司由原先标准的收入确认政策变更为更加激进的完工百分比法时,会给收入带来很大变化。投资者还要注意那些原先就使用完工百分比法的公司,如果这些公司就完工百分比法变更一些关键会计估计或假设,也有可能会产生极大地虚假收入效果。

警惕公司将长期授权许可合同的收入提前确认。由于所有的授权使用收入都是在合同初期确认的,而现金流入要在接下来的许多年内陆续收到,资产负债表上会累计巨额的长期应收款。

3.在买方最终验收产品之前确认收入。

①在发货之前就确认收入。一种存在问题并且通常很有争议的收入确认方法被称为借助开票持有协议。在这种方法下,销售方为客户开票并确认收入,但是仍然持有已售出产品。如果一个借助开票持有协议是由卖方发起的,并且是为了给卖方带来好处而设计的,在这样的安排下卖方是不能确认任何收入的。

公司为提升销售收入,它想要说服零售商在它们实际需要购买产品的6个月前就提前购买。在换得大额的销售折扣和更长的付款期限的条件下,零售商同意购买产品,但这些产品会在若干个月之后才会运给零售商。

②卖方在产品运至非买方的第三方时就确认收入。审计师在审计时往往依据运输凭证来确定卖方是否已经将产品发送给卖方,从而确认收入。管理层可能会试图通过“将产品发送出去,但其实并不是运送给买方”这种手段来欺骗审计师及其投资者。

警惕将产品运送给中间人,而不是运送给真正的客户的卖方。

警惕寄售安排。

谁是真正的客户——经销商还是最终使用者。当一家公司通过经销商网络来安排销售产品的时候,它就面临应当何时确认收入的问题,是在将产品发送给经销商时确认收入(经销商交货方式),还是在稍后经销商将产品发送给最终使用者的时候(终端交货方式)。这两种方式在实物中都被广泛使用,而终端交货方式是更为谨慎的会计处理方法,因为他直接将收入与最终使用的需求钩挂。当一家公司由原来的终端交货方式变更为经销商交货方式时,其会计处理方法显然更加激进,也更加令人生疑。

公司可以疯狂向渠道“压货”,也就是说该公司发送给它的经销商的产品数量远远大于经销商在当时能够销售给客户的数量。

③销售方已经确认收入,但是买方仍然保留取消交易的权利。

货物已经运抵客户,但是此时确认收入为时尚早,这种情况是由于:客户收入到的货物有误,有的时候公司为虚增收入,会故意将错误的产品发送给客户并确认相关收入,但事实上他们心里非常清楚产品是一定被退回的;

客户收到的货物正常,但是收到得太早;客户在恰当的时间收到正确的货物,但是仍然保留取消交易的权利,卖方需要等到客户最终确定收取货物之后再确认收入,或者在确认收入的同时估计可能发生的退货金额并入账。

4.当买方无需付款或付款能力存在不确定性的时候就确认收入。

收入确认的关注点应集中在客户的货款支付上,如果销售在买方缺乏付款能力(付款仍不确定)的时候就确认收入,或者销售方为了提高收入而要求客户及时付款(付款仍不必要),那么它可能是在虚增收入。

产品已经发送,并且客户也已经收到产品,最后的问题是客户是否有足够的资金以及意愿来付款。

留心那些对客户支付能力的评价进行变更的公司。管理层对客户付款能力的评价决定他们对公司坏账的评估,因此对这方面估计的变更将会一次性地提高收入。

警惕销售方提供的融资安排,有些公司为提高收入,借钱给客户,以便客户能够购买它们的产品。

警惕那些允许客户延长付款期限或者为其提供灵活的付款方式的公司,有些公司会给客户提供各种灵活的付款安排来引诱客户早一些购买更多的产品。当然,给客户提供各种有利的付款安排完全是正当的商业行为,但是这也为应收款的可收回性打上一个问号。此外,即使公司只是对那些信誉良好的客户给予延长信用期限的安排,过于慷慨的条件仍可能诱使客户提前购买,从而使得那些原本属于未来期间的收入被计入当期。这种情况会导致目前收入的高增长其实是不可持续的,并且会对以后期间的业绩增长造成很大压力。

当公司披露新的延期付款信用政策并且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骤然增加时,警告就敲响了。

第二种:确认虚假收入的方法

提前加速记录确认真实收入的确是不恰当的,不过,与凭空创造出收入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

1.记录不具经济实质性的交易产生的收入。

简单地想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和真的销售观感相同,但不具备经济实质,在这些交易中,要么客户没有持有产品或付款的义务,要么是销售方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向客户交付产品或服务。

2.记录缺乏合理的、公正过程的交易产生的收入。

如果买卖双方在某些方面有着关联关系,那么卖方记录的收入就是值得怀疑了。无论是卖货给供应商,还是卖货给公司董事、大股东或商业合作伙伴,都存在一个问题:交易条件是公平公正的吗?是不是专门给关联方打折了?卖方是不是以后会从供应商手中折价买回货品?补充协议中是否有相关条款要求卖方提供相应的补偿?

3.根据收据记录收入,而这些收据却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做支撑。

投资者需要了解,企业收到现金可不是一定就意味着获得收入,也不意味这笔现金与企业的核心经营业务有关。有一些现金流入是筹资活动产生的(如借款或发行股票),有一些是出售业务或其他资产产生的。如果一家公司将这些非经营性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确认为普通收入或经营收益,那它就值得投资者怀疑。

以存货作为抵押获得一笔银行短期贷款,公司不是将收到的现金记录为必须偿还的负债,而是不恰当地将其记录为销售收入——就像这些用作抵押的存货被银行买了一样。

向供应商采购货品时,通常情况下现金是沿着一个方向流动,即从客户流向供应商。有时候,现金会反方向流动,通常会表现为一定数量的退款或返利。将这样的现金退款记录为收入显然是不对的,证券的做法是将其记录为购货成本的调整。

4.根据真实的交易记录收入,但夸大金额。

①使用不恰当的方法来确认收入。②夸大收入以便使公司看起来比实际情况强大得多。

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一家经纪商促成一笔名义价值为1亿美元的交易,约定的佣金费率为1%,那么经纪商将会确认100万美元的佣金收入和毛利。但安然公司采取更激进、更不恰当的方法来对这笔交易进行会计处理。它会先按总金额1.01亿确认收入,然后再确认1亿美元的商品销售成本,最终得到相同的毛利100万美元。正是因为这种特别激进的会计处理方法,安然公司快速增长的收入和微不足道的毛利之间出奇地不相称。

第三种:使用一次性或者非持续性的活动来推高利润的方法

1.利用一次性事件虚增利润。

根据IBM公司1999年年度报告文件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的信息,公司记录一笔41亿美元利得,这笔利得来自将其全球网络事业部出售给AT&T,令人费解的是,它将这笔出售利得记作“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的减项。这样一来,它就神奇地掩饰经营业绩每况愈下的真相,将投资者蒙在鼓里。

将出售事业部包装成经营性的收入流。一些公司会这样操作:卖掉旗下的工厂或业务部,同时与买方签订协议,约定回购被出售的工厂或事业部所生产的产品。在互联网行业,这种交易很常见,常常被用来快速“外包”内部工序。

这种模式既包含一次性事项(出售事业部),又包含常规的经营性营业活动(将产品卖给客户),这就是给管理层创造了使用财务诡计的机会。例如,如果买下电池厂的买主B企业同意此后以优惠价卖电池给A企业,那么A企业在出售电池厂时,就可以少要一点钱。在另一种混合交易中,如果买主同意同时从卖方按虚高的价格购买其他产品,那么卖方可以将待售的事业部便宜定价。

2.利用误导性分类虚增利润。

①将正常的营业费用(“坏东西”)归类到非营业活动部分。

将正常费用移动到线下时最常用的一个手段是,一次性注销本该在财务报表经营活动部分报告的费用。例如,将存货或厂房和设备一次性费用化的公司,可以有效地将相关费用(如销售成本或折旧费用)从财务报表经营活动部分转移到非经营活动部分,进而提高营业利润。

②将非营业活动或非经营性业务产生的收益转移到经营活动部分。

③使用有问题的管理层决策来操纵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分类,以卸载坏东西或加载好东西。

第四种:将当期费用推迟到以后期间确认

上市公司给成本费用记账时,采用了极为相似的“会计两步舞”。支出发生时跳第一步,这时钱已经花出去了,但是相关利益尚未获得,这些支出代表的是“未来利益”,因此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被列为资产;取得利益时跳第二步,这时,支出要从资产负债表移到利润表并列为成本费用。

这种“会计两步舞”的关键在于舞步的节拍,即成本费用应该和长期收益还是短期收益去配比。和长期收益配比时,舞步缓慢,相关支出会留在资产负债表上很长时间,并被慢慢摊入费用(如机器设备可以有20年折旧期)。和短期收益配比,舞步急促,前后两步同时完成,相关支出根本不会被列入资产负债表,而是被立即记为成本费用(如很多典型的经营费用:工资、电费等)。

上市公司可以自主改变“会计两步舞”的节拍,从而显著影响利润数字。勤快的投资者会估量一下是不是在公司跳第一步舞时就故意将成本费用冻在资产负债表上,而不是接着跳第二步舞,将其体现在利润表上。

错把成本费用留在资产负债表上,避免它们减少当前利润,而把它们挪走就是以后期间的事情了。

1.经营费用过度资本化。

“会计两步舞”的滥用:跳两步的时候只跳一步,就是把成本费用列为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将支出“资本化”,而不是立即费用化。

①将日常经营费用过度资本化。警报:利润无由增长,某些资产激增;自由现金流意外骤减,同时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增加了差不多的金额;资本性支出暴增,背离了公司的经营方向,也与市场情况不符。

②警惕营销和获客成本的不当资本化。营销和获客成本也是为企业带来近期利益的典型的、常规的经营费用。大多数公司需要花钱推广他们的产品或服务,会计师则通常将其视为频繁发生的、常规的、短期的经营费用,同时要求公司将此支出立即费用化。但是有些公司采用特别激进的做法,把这些支出资本化,然后摊销到若干年之中。

投资者应警觉,第一,公司将此类支出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费用变更为资本化,这是非常激进的;第二,这三年内,未摊销递延获客成本的增长表明费用低报,利润被高报;第三,公司只是把费用从前期挪至后期,这些费用会实实在在消减后期的预计利润。

③警惕采用新会计准则后的利润增长。无论会计处理方法的改变是否合理,投资者均应努力了解这些改变对利润增长的影响。简言之,这些改变带来的利润增长只是一时之快,公司若要持续增长,须凭良好的经营业绩而非变更会计处理方法。

④当心资产负债表上的非正常资产项目。一般新的,或者异常的资产项目(特别是增长迅速的那种),会是不当资本化的标志。

⑤将支出资本是对的,但是金额极大。

会计准则仅允许某种范围的或者符合特定条件的支出资本化。有些支出被称为“混合支出”意思是这种支出部分被记为费用,部分被记为资产。

软件开发支出资本化,这种处理方法尤其常见于科技公司,这些公司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经营支出,通常是软件产品的开发支出。软件的早期研究和开发支出是典型的费用化项目,而晚期的支出(这些开发项目已经具备“技术可行性”)是典型的资本化项目。投资者应该警惕这样的公司:软件支出资本化的比例畸高,或者改变会计政策把此类研发支出,特别是毫无生产可能的研发支出资本化。

2.成本费用推销过慢。

支出的性质,以及它和相关利益的时间关系,决定它在资产负债表上可以被列示多久。例如,在存货售出、收入确认之前,购买或制造存货的支出,就一直被列在资产负债表上。此外,购买或制造机器设备的支出会带来长期的利益,在其使用期内,它们会一直留在资产负债表上,并通过折旧或摊销变为成本费用。

如果发现有的支出在资产负债表的长期资产项下挂账太久,比如有不同寻常的超长摊销周期,投资者应予以关注,而如果是公司管理层决定拉长摊销周期,这就更是特大警报信号。

①警惕拉长摊销期带来的利润增长。

②特别警惕拉长折旧期带来的大幅利润增长。

一家公司如果选用过于漫长的折旧或摊销周期,通常会被认为是错误使用激进的会计方法。另一个更严重的错误就是公司持续延长其折旧/摊销周期,这经常表明公司的业务有了大麻烦,不得不改变会计处理方法掩饰不断恶化的亏损。无论公司管理层如何竭力说明这些改变并非是公司犯错,投资者都应保持警惕。

③警惕缓慢摊销存货成本。

在很多行业,存货转账为成本的过程非常直接:每当销售发生时,存货就转为“营业成本”。但在某些行业,判断在什么时间、把多少存货转为成本,却是非常复杂的事情。例如,在航空器制造业,新型战斗机的早期研发成本会相当大,这些研发成本一开始会被列入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等到有客户接受飞机时,再开始摊销。

3.贬值资产不提取减值准备。

①已经贬值的设备资产不提取减值。如果一家公司只按照刻板的既定时间表对固定资产做简单折旧,并假定不会发生任何事情打乱这个折旧计划是不够的。管理层应当持续评估固定资产可能存在的贬值,并在其预计未来利益低于账面价值时记录一笔费用。

②陈旧存货不提取减值。

公司持有存货,是未来将其卖给客户。但是有时候,市场对一种产品的需求,与公司的期望并不相同。所以,公司可能必须降价,以售出市场需求较小的存货,或者把这些存货全部提取减值。管理层需要定期评估公司“多余和过期”的存货,减记存货账户,同时记录一笔费用(通常被称为“存货跌价损失”)。但是,固定资产有既定的折旧速度,公司却没有对存货预先设置贬值速度,以及决定哪些品种的存货应当被减记。因此,这一调整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的判断能力及其台面下的操纵本领。

4.不确认应收款项坏账和投资贬值。

会计准则要求,相关资产应按规定减记到其可变现净值。应收款项应在每个期末通过为其可能的坏账预估费用来计提坏账准备。与此相似,贷款人也应每季度把可能欠账不还的借款计入费用(或贷款损失)。此外,对永久减值的投资必须通过计入减值损失提取跌价准备金。公司若未做上述处理,就是在虚报利润。

第五种:使用其他方法来隐瞒费用或损失

管理层是怎样通过不记录真实发生的成本费用压低成本费用,或者记录过低的费用。惊人的是,公司的欺诈经常始于此技,更惊人的是,这个手段经常能做到漫天过海。

1.不以恰当金额记录当前交易产生的费用。

不记录季末收到的整张发票。隐瞒费用最简单的方法是,在应记账的季度,假装从未看到来自供应商的某张发票。例如,在3月末收到一张电费账单,不予记账,就会低报费用(和应付账款),并因此高估利润。

警惕来自供应商的大额卖方信用或者折扣。公司先告诉一家供应商,下一年要签约购买价值900万的办公用品,并且愿意为此支付1000万美元。这张订单很大,所以公司要求在合同签署合同后,供应商要先支付100万的“折扣”。拿到“折扣”后,该公司立即做了一笔很不合适的处理,即将此“折扣”即为当期办公费用的减项。通过这一伎俩,公司利用这100万的收款提高了利润,而这100万本应计为未来办公用品买价的减项。

警惕不提取意外损失准备金的公司。有时候,公司管理层需要为已发生,但尚未判决的或有事项设立意外损失准备金,并将其记为费用或损失。会计准则规定,当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可以为这些或有事项(如与诉讼和税务争议有关的预计赔款)提取准备金:①损失很可能发生;②损失金额可以被合理估计。

切记要检查表外采购承诺。一家公司同意在未来两年内购买货物,或者承诺资助一个项目,或是长期租赁一宗地产。这些购买义务经常是无法取消的,但它们不会被列在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部分,它们是典型的“表外负债”。不过,会计准则要求公司管理层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大额承诺。尽管不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这些支付义务仍需公司履行。

2.采用过度激进的会计假设,记录过低的费用。

改变租赁会计,提高利润。租赁会计能使管理层成为另一种“按摩”高手,他们可以“揉捏”会计假设以虚增利润。

3.转回当期提取的准备金以削减本期费用。

第六种:将当期利润推迟到以后期间确认的方法

1.在当期提取准备金,在后期转回,形成后期利润。

当生意火爆、利润远超预期时,上市公司可能试图不把全部收入放进财报,而是储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只需要做一笔会计分录,增加资产负债表负债科目“递延收入”(或“未确认收入”)的余额,公司在以后期间需要这笔收入(提高利润)时,就再做一笔分录,将其挪至收入即可。

20世纪90年代末期,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因涉嫌垄断而同时遭到美国司法部和欧盟的详细调查。可以想到,微软公司最不想让这些调查机构看到的,大概就是它飞速增长的收入和利润,因为这会成为调查机构的重要证据。该公司真的曾经试图推迟确认收入,方法是以“未确认收入”的形式将收入储存在资产负债表上,并递延到以后期间。

2.以对金融衍生品进行不当会计核算来平滑利润。

3.提取并购准备金,在后期将其转回为利润。

4.把当期销售收入挪至后期入账。

第七种:将未来费用确认在当期

盈余操纵诡计第四种和第五种的要点是公司将成本费用推迟到后期入账,或者干脆让它们永远消失,而相反的做法则是想办法增加当期的成本费用。此类操纵有两个基本原理:①与将支出在资产负债表放太久(即第四种)不同,这项操作会将这些支出如弃旧物一般迅速转入成本费用;②不是为了隐藏费用而放弃把发票入账,而是立即全部入账(越早越好)——即便这些钱花得毫无道理。

1.在当期违规核销资产,避免未来期间形成费用。

盈余操纵诡计第七种能同时带来本期利润和跨期利润。第一,未来期间的成本费用被提前确认,使后期负担的成本费用被提前确认,使后期负担的成本费用减少。第二,提前确认的费用经常被分类为“重整费用”或者“一次性费用”,不减少营业利润,为公司赢得了双赢的局面——因为这些成本费用影响的非营业利润,所以当期营业利润并不受影响;而由于日常费用被挪至前期,未来期间的日常费用降低了,于是营业利润被虚增。

2.违规记录费用、提取准备金,以减少未来的成本费用。

公司在今天入账费用,避免未来的支出被确认为费用。在这种骗术中,管理层把未来期间的费用,甚至伪造的费用,塞入本期。这样做完之后,公司在未来期间得到的结果就是:①营业费用被低报;②伪造的费用和伪造的相关负债被转回,造成营业费用被低报,利润被虚增。

对《财务诡计》第一部分的摘录到此结束,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阅读原著。

风险提示:本文仅是作者学习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