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我结婚了。婚礼前拍摄的时候,摄影师分别问我和我对象,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和对方在一起的感觉,你会用什么词?我们俩都不约而同地说:“舒服”。
舒适的,可能是我能想到的,关于爱情最好的形容词了。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美好的词语,比如强烈的、浪漫的、唯美的、甚至是创痛的。但对于追求现世美好生活来说,舒适的爱情,可能是最容易长久维持,对生活产生增益而非损伤的。
与此同时,我也收到了同事转递给我的一位粉丝的提问:
“KY你好,我对恋爱有不少困惑,而最突出的感受是,我很容易在关系中感觉到‘不舒服’。
当我发现自己对对方有一些需求,而对方没有觉察,我会觉得不舒服。主动开口索取让我不舒服;感受到对方离我太近了,试图突破我的边界,我也会觉得不舒服;觉得自己有点依赖对方,或者对方依赖我,还是会有点不舒服。
像我这样的人,是不是最好孤独终老,还是不要和其他人类发生关系了?”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舒适的关系”这个话题。我们如何能在亲密关系中找到舒适感,并让舒适长久维持?我们的关系如何在舒适中不断深化,成为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满意度的存在?
来看今天的文章。
在现实中,有很多人不会自己去判断爱情是否舒适。相反,ta们不知不觉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
社会规范,是指特定情境下,某一群体成员都广泛认可的行为标准。它被认为是“正确的”,而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则被认为是“错误的”。
我们在网络上经常能看到人们使用社会规范评判亲密关系,比如:
“不给你花钱的男人一定是不爱你。”
“性经验较多的女生不是好女生,你是接盘侠。”
“门当户对的婚姻才能幸福。”
社会规范的存在是必要的。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社会规范存在,它让社会能够“正常运作”,也让社会中的个体能够更高效的沟通配合。
但社会规范并不是绝对真理。这不难理解。我们的社会在快速变化中,比如说远嫁,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和四通八达的当代,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情境内涵。
社会规范也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只是往往滞后于现实社会的发展。社会里的个体对于社会规范是高度尊重的,因为这是社会运转的前提保证。只有当传承下来的社会规范已经严重不符合现实需求的时候,人们才会在一小部分先锋的带领下不情不愿地开始改变它。
要想在关系中保持舒服,首先要抛掉“符合社会规范的爱情才是好的”这个想法。否则,让你不舒服的可能不是关系本身,而是自己内心的声音。
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Susan Blackburn则直接提出,“在爱情里,没有容许社会规范存在的空间。”
她说:“社会规范最大的问题是,它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不是每一个个体的需要制定的。可事实上,让你快乐的关系,不一定对你来说就是好的。根据关系中两个个体的独特性,去制定出自己的相处方式/原则,更有可能让关系长久维持,并始终令人满意。”
她还说,在爱情这件事上,你朋友、家人的看法都没有那么重要(除非你因为一些不健康的心态,处于一段伤害你的关系中无法自拔),能让你们的关系长久舒适的,是双方的人格性格的磨合、需求的匹配、欲望的一致。
在亲密关系中,比起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如去尝试和摸索出“什么对你们来说是管用的”更有价值。这需要双方投入时间和努力,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路径。
社会规范让我们都去学习一套通用的感情和关系中的语言。这套语言的存在让我们在关系中变得十分自以为是,妄加评判。当对方表达出这套语言时,我们判断为爱;当对方的言行不符合这套语言时,我们就得出一些负面的解读和结论。
但人是复杂而立体的,只有当我们深深接受这种复杂性,我们才能真正和对方找到舒服的相处方式——只有当你们理解了对方身上不被通用模板理解的部分,才会让你们对彼此来说变得不可替代,也能让你们的关系达到其他关系达不到的舒适程度。
从文首,粉丝的留言中我们就能看出,关系舒服不舒服,和两个人之间的依赖互动关系很大。
不同的人对于依赖的需要是差别巨大的,而这受到我们童年早期就形成的依恋类型的影响。痴迷型的人往往过度需要依赖;疏离型的人则过于回避依赖。但依恋类型的影响不是不可改变的,当两个人之间的信任能够彻底建立起来,依恋类型的影响就会逐渐消失。
心理学家Bornstein和 Languirand在他们的书中提出,“适度依赖”能让关系长久维持,在“依赖”和“独立”这两个互相矛盾的状态中间取得平衡。
作者对适度依赖给出了这样的定义:“适度依赖是一种能力,能够融合亲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时仍保有强大的自我意识,并且在需要时乐于请求别人的帮助。”
当关系中的两个人都能做到适度依赖时,就能够既感受到被需要的快乐,也能感受到有人支撑自己的幸福。
当关系中的索取和付出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时,人们的心理感受是最舒适的——既不会为过度索取自责内疚、感到自己虚弱无力;也不会因为过度付出感到不甘、怨恨。
而关系中的依赖和独立平衡,则意味着我们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却又不必出让自己的自我决定权。我们的人生仍然属于我们自己,同时能够有人支持我们做最真实的自己。比起一味地出于“为你好”为对方做决策,这种尊重自主性的支撑力,才是关系维持长久舒适的关键。
常见的让人心理不舒适的依赖状态,有“过度依赖”和“过度回避依赖”两种。
过度依赖是一种依附性的关系模式,通过依附他人,来逃避生活的挑战。Ta们即便在面对他人的轻视和伤害时,也很难放弃依赖的需要。
在这样的关系中,依赖者自己会感到无力甚至“被要挟”,常常愤怒和不满足。而被依赖者则感到被束缚、被控制甚至“窒息”。
过度回避依赖的人,本质是对他人深深的不信任和恐惧。ta们回避与他人情感上的亲密。ta们往往特别别扭。对方坚持要依赖自己会让ta们难受,对方放弃依赖ta们,同样会让ta们失落难受。
这样的关系中,想要依赖这些人的一方会经常感到被拒绝的痛苦、怀疑自我价值、感到关系不在掌控;这些人自身虽然不一定能意识到,但内心会因为对方的反应加重对他人的不信任和对关系的失望。
过度依赖和过度回避依赖者的关系,都缺乏开放和真诚、关心和体贴、安全感和信任,自然无法使身在其中的人感觉舒适,也因此往往无法长期维持——如果长期维持,则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对日常生活造成损害。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只有爱情中会有依赖的问题,在友情、亲情中,适度依赖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议题。舒服的友谊,健康的家庭亲子关系,都需要找到付出与索取的平衡、依赖与独立的平衡。
看到这个小标题,一定会有读者产生疑惑:难道舒服的关系只能及时行乐、没有长远规划吗?
当然不是。事实上,舒服的关系必须要求双方在一定的时间,共同做出长期发展的承诺。但这种承诺所代表的,只是坚定的意愿和必将付出努力的诺言。
活在当下指的是,把注意力放在当下,过好每一天,不提前为没有发生的事情忧虑;而是等到困难真正到来时,再在那个当下专注解决问题。
活在当下是风靡世界的“正念”理论中的支柱性理论。它认为,人们绝大部分的痛苦和不适都不是源自当下,而是因为注意力仍然黏着在过去已经发生的、或者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上。
爱情也是一样,如果在一起时就过度担忧这段关系“能走到婚姻吗?”“未来异地了怎么办?”“买不起房怎么办?”注定是不会在关系中感到舒适和满足的。所以,努力关注此时此刻的状态,才能了解自己和伴侣的真实需求,从而更好地享受每一个“当下”,坚持地支撑起这段关系的未来。
我们新时代的女性,在爱情面前应当有一种来源于独立精神的自信:我只靠我自己就能够过好我的一生,选择爱情只是为了给生活更多的增益;也是因为我相信自己有能力给另一个人、给一个家庭带来幸福;相信我们的结合能够让当下的每一刻过得比自己一个人更开心,在困难的时刻比自己一个人更有力。
怀着这样的自信,我们才能够做到“活在当下”。
最后,我想和大家说,舒服之于关系,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持续的状态,支撑着关系良好发展。
在关系中找到能让自己和对方都最大程度做自己的相处方式(了解彼此最真实的样子,包容对方的真实中自己不喜欢的部分);既被支撑、又不失去根本的独立性;不为尚未发生的事焦虑——然后就可以笃定地舒舒服服地向前走啦~